7月健康提示
随着夏季气温升高和暑期出行高峰的到来,食源性疾病、虫媒传染病、高温中暑及洪涝灾害相关健康风险显著增加。为保障公众健康,发布以下健康提示,帮助大家科学预防疾病,安全度过暑期。
一、食源性疾病:把好“病从口入”关
夏季高温潮湿,食物易腐败变质,细菌性痢疾、沙门氏菌感染等食源性疾病高发。
预防措施:
1.食品卫生:生熟分开,食物彻底煮熟,尤其是海鲜、肉类;不吃剩饭剩菜,若需保存,应冷藏并尽快食用。
2.饮水安全:饮用开水或瓶装水,避免直接饮用生水。
3.外出就餐:选择正规餐饮机构,避免路边摊高风险食物(如凉拌菜、生食水产品)。
二、虫媒传染病:防蚊灭蚊是关键
登革热由蚊媒传播,典型症状表现为突起发热、全身疼痛、皮疹,夏季东南亚、云南、浙江、广东等地高发,全国其他地区输入风险增大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由蜱虫叮咬传播,早期表现为发热、乏力、消化道症状等,夏季仍处于风险期。
预防措施:
1.防蚊灭蚊:清除积水(花盆托盘、废旧水缸等),使用纱窗、蚊帐,外出涂抹驱蚊剂(含避蚊胺/派卡瑞丁)。
2.旅行注意:前往东南亚、云南等登革热流行区,需全程防蚊,出现发热等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旅行史。
3.防蜱叮咬:野外活动穿长袖衣裤,扎紧裤脚;回家后检查皮肤,及时就医清除附着蜱虫。
三、狂犬病:远离流浪动物,科学处置伤口
夏季宠物烦躁,犬伤暴露风险增加。狂犬病一旦发病,死亡率100%。
预防措施:
1.避免接触:不逗弄陌生猫狗,尤其流浪动物;看护好儿童。
2.及时处理伤口:被咬伤后,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,尽快接种狂犬疫苗(必要时注射免疫球蛋白)。
四、高温中暑:科学降温,及时补水
高温易导致热射病(重症中暑),表现为高热、意识障碍,甚至危及生命。
预防措施:
1.减少暴露:避免正午户外活动,如需外出,戴遮阳帽、太阳镜,穿透气衣物。
2.补充水分:少量多次饮水,可饮用含盐饮品;避免酒精、咖啡因。
3.特殊人群:老年人、儿童、慢性病患者需重点关注,室内保持通风降温。
五、洪涝灾害:防病从“灾后卫生”做起
洪涝后易引发肠道传染病(霍乱、伤寒)、皮肤病及水源污染。
应对措施:
1.饮水与饮食:只喝开水或瓶装水;食物煮熟煮透,不吃被水淹过的食品。
2.环境清洁:及时清理淤泥垃圾,消毒被淹物品(可用含氯消毒剂)。
3.个人防护:涉水时穿胶鞋,皮肤破损及时消毒包扎;出现腹泻、发热等症状立即就医。
六、暑期健康出行:安全第一,预防为主
1.传染病预防:出行前做好攻略,尽量避免前往传染病流行地区。
2.关注天气变化:高温天气减少户外出游,做好防晒防暑;雷暴天气避免在水边、易发泥石流等地逗留,警惕意外伤害。
3.注意饮食安全:外出游玩饮食选择以干净卫生安全为原则,不随意采摘野蘑菇、野果等。
4.应急准备:随身携带防暑药品(如藿香正气水)、驱蚊用品及创可贴等急救物品。
疾控中心提醒:健康无小事,预防是关键。如出现发热、腹泻、皮疹等异常症状,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流行病学史。让我们共同行动,守护暑期健康!